多地出现热射病死亡病例!中医专家教你如何防暑
近日,#热射病#话题冲上热搜榜第一,相关词条霸榜热搜。
在持续高温闷热的天气里,“热死人”不是一句玩笑话,多地出现因热射病就医甚至死亡的病例。
热射病,这个貌似不起眼的病症,竟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
热射病=中暑?没那么简单
通俗上理解,热射病是最危险、最严重的中暑。中暑可以分为三大类: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患者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以及多器官系统损伤。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死亡率极高!
暑热天气预防中暑是关键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中西医结合所所长及南岗院区急症科主任医师贾维刚指出,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诱使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受到损害。而在高温(大于32℃)同时伴有高湿(大于60%)的气候条件下,则更容易使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体温调节“阀门”完全失灵,进而演变为重症中暑(即热射病)。
中暑邪后,轻者体温飙升、大汗淋漓、胸闷恶心、心悸头晕、全身乏力、头痛晕厥;重者神志恍惚,乃至骤发横纹肌溶解症、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上,从事重体力劳动、身体发热、应用某些药物(苯丙胺等)者、老年体弱者,以及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统性硬化病、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或者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偏瘫或截瘫等特殊人群,容易因热射病而“中招”。
所以,在暑热天气要注意避开阳光直射和长时间暴晒,白天尽量减少外出;野外高温作业者或易中暑人群出门应戴上宽檐帽,在额头和太阳穴等部位涂抹风油精。一旦遭遇体温升高、晕厥或神志模糊等异常状况,须迅速到阴凉通风处休息,饮用温盐水以补充盐和水分。有周围循环衰竭者,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贾维刚还提醒,在溽暑蒸人之时,特别要严防感冒、胃肠炎等暑湿病。这是由于处于暑热夹湿节令中,人体毛孔扩张、腠理疏松、汗出当风,如果长期吹电扇空调、洗冷水澡,或贪食冷饮等,易使寒邪直中脏腑,酿成胃腹冷痛、稀水样便、里急后重、周身酸痛不适等症状。女性贪凉还可诱发宫寒、痛经等妇科疾病。老年人内寒过甚则阳气更衰,易于突发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中暑急救四误区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医生杨帅提醒,中暑急救要科学,错误的急救措施不仅适得其反,还会带来其他危害。
错误一:掐人中
中暑的根本原因是人体产热和散热平衡严重失调,因此首先要做的是降温、脱离热源。掐人中仅仅能起到刺激疼痛的作用,不能用来急救。尤其对于昏迷的病人,掐人中有时甚至可能因为疼痛刺激引起误吸窒息,反而存在病情加重的潜在风险。
错误二:猛喝凉水
中暑后需要合理补水,但不可大量喝凉水。大量出汗伴有电解质流失,如果只是大量喝凉水,会导致人体出现稀释性低钠、氯血症,即俗称的“水中毒”。此时喝水要少量、多次,分口喝,适当加些食盐,会有更好的效果。
错误三:服藿香正气水
很多人认为藿香正气水是治疗中暑的“神药”,其实这是片面的。不推荐在中暑后使用藿香正气水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藿香正气水主要应用于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阴暑”,与现代医学的中暑(热射病)不同;其次,藿香正气水的酒精含量为40%~50%,服用后可能引起脱水,中暑损伤会更严重。
错误四:吃退烧药
中暑发热的机理与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不同。中暑导致的发热是因为人体的散热中枢受阻,造成的热量在体内积聚,不能通过出汗来散发热量。而退烧药主要通过让身体发汗来达到降温目的,中暑后身体本来就缺水,再服用退烧药迫汗外出会导致身体更加缺水,适得其反。对于中暑后的高热,一般情况下应首先选择传统物理方法,效果显著且安全。
暑热天气学会食养
暑伏高热逼人,即使正常人也会“无病三分虚”,故食谱中应适量增加各种营养成分。
这之中,肉制品应以鱼肉、鸡肉、鸭肉、瘦猪肉等为首选;而植物蛋白可以从豆制品中获得;牛奶营养成分充足,每日摄入量宜在100~120毫升左右,但暑伏天气人体热浮于表而体内多寒,再多喝性略寒的牛奶则易引发腹泻,故不宜多喝。另外,童子鸡补而不腻、益胃升阳,适合于儿童、中老年人及抵抗力低下者暑天食用。
贾维刚用一句话概括:“暑伏天的食谱在于膳食均衡,清淡多样易消化”,食材应以营养丰富的蛋白质和当季蔬菜为主,酌情添加姜、葱、蒜、醋等辛香调味料,忌食油腻和辛辣之品。生姜可升阳、益胃、祛除体内寒湿,喝热姜汤是最简单的暑伏养生方式之一,不仅对阳虚体弱者有调养作用,对痰湿等其他体质的人同样有保健之效。
中医认为,胃喜暖而恶寒,不建议豪饮冰水或冷饮料,虽感觉一时畅快,但由于贪凉而招致寒邪,易诱发急性胃肠炎。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中国中医药报,由云南中医编校推荐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