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它是夏日“黄金果”,全身是宝,吃对了堪比好药方,别错过!

时间:2020-08-05 14:15 发布人:李加睿 浏览:

   对于南瓜,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南瓜饼、南瓜粥、南瓜汤……这都是我们日常吃的美食,实际上,南瓜除了好吃,全身上下都是宝。

  中医认为,南瓜果实、瓤、籽与根、藤、须、花、蒂、叶及种子在果实内萌发的幼苗(中药名“盘肠草”)均可入药。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全身是宝的夏日“黄金果”!

  常吃南瓜的4个好处

  01帮助减肥

  南瓜堪称减肥佳品,一方面热量低,另一方面其富含的膳食纤维有益控制食欲,防止乱吃零食,进而减少热量摄入,有益减轻多余体重。

  02护眼护肤

  南瓜中丰富的β胡萝卜素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有助于改善眼睛健康,减缓视网膜功能下降,进而防止失明。β胡萝卜素也可改善皮肤健康,抗衰防皱。

  03预防抑郁

  南瓜是人体获得镁的好来源,这种矿物质是一种天然镇静剂,参与大脑中多种化学反应,有助于预防抑郁和焦虑。

  04控制血糖

  南瓜生时很硬,蒸熟后很柔软,是因为其中的果胶含量相当丰富,这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对控制餐后血脂和血糖有很好的作用。同时,南瓜中还含有“环丙基氨基酸”,它能促进胰脏分泌胰岛素,加速葡萄糖的转运,帮助控制血糖浓度,其提取物已经用在医药工业中。

  南瓜粥

  取小米100克用水浸泡20分钟,南瓜300克去皮切块,小米煮30分钟后加入南瓜,搅拌均匀后继续煮15分钟即可。

  南瓜子的3个妙用

  01保护男性前列腺

  研究发现,每天吃上50克左右的南瓜子(相当于20~25个瓜子,平均重量68毫克),可较为有效地防治前列腺疾病。

  02改善精子质量

  从中医角度来说,含锌丰富的食物具有补肾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男性生育能力。

  03防治牙龈萎缩

  南瓜子仁富含对牙龈和牙槽骨非常重要的两大类营养物质。常食用南瓜子可以直接滋养牙龈,预防牙龈萎缩。

  南瓜子粥

  南瓜子3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南瓜子去皮,择净,捣碎,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水煎沸,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时下白糖,再煮沸即可。

  南瓜藤的4个妙用

  中医认为,南瓜藤具有平肝和胃、通经胳、利血脉,治肺结核低热、胃痛、月经不调、烫伤等作用功效。

  01改善泌尿结石

  南瓜藤能改善泌尿系统结石,对于细小的稳定型结石,不妨一试。

  02缓解虚劳内热

  南瓜藤汁能缓解虚劳内热,有清肺、和胃、通络之功效。可改善肺结核低热、咳嗽、扁桃体发炎、双目视物不清、肠热便秘等。

  03缓解高血压

  南瓜藤对肝阳上亢导致的高血压有一定效果。对于肥胖导致的高血压,减肥亦可。其他类型的高血压请遵医嘱。

  04辅助戒烟

  适量南瓜藤洗净切碎,捣烂取汁,加红糖适量,开水冲后代茶饮。或者干南瓜藤适量,煎一碗汤加适量红糖一次服。能安定神经,除掉尼古丁,不过要坚持住。

  清炒南瓜藤

  将南瓜藤处理干净,叶片撕下,将藤上的绒毛撕掉,老茎去掉,藤上的须可保留;用水清洗干净后,掰成小段;锅烧热后倒入油,下蒜片和朝天椒丁爆香。随后倒入南瓜藤和叶,不断翻炒至断生,再放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南瓜花的3个妙用

  01消湿热、肿毒

  新鲜南瓜花或晒干后的南瓜花均可入药,其性凉而味甘,有消湿热、消肿毒和收敛止血的功效。对黄疸、痢疾、咳嗽和痈疽肿毒都不错的改善效果。

  02改善炎症

  南瓜花对结膜炎、乳腺炎等多种炎症有辅助的改善作用。

  03改善睡眠

  南瓜花的花粉是世界公认为特效保健品,有消除疲劳、增强体力、增智、改善睡眠、保护心脏及血管、预防出血等多种特殊的保健作用。

  酿南瓜花

  香菇洗净,去蒂、切成粒,南瓜花洗净,沥干水;将香菇粒、虾米、葱花、精盐拌匀,酿入南瓜花内,上笼蒸熟待用。炒锅内放入化鸡油、鲜汤、精盐、姜葱汁和味精,烧沸,下水豆粉勾芡后,再下蒸熟的酿南瓜花烩一分钟,起锅即成。

  看完上面的内容,是不是觉得南瓜真的是个宝贝,不过还没完呢,再给大家5个南瓜入药的验方,一定收好!

  南瓜入药的验方

  1.治烧伤、烫伤:南瓜捣烂去汁,涂敷患处。用南瓜藤汁涂患处也有疗效。

  2.治久咳:南瓜藤若干,剪去头,插瓶中,令其汁液流入,取适量汁液用开水冲服。

  3. 治绦虫病:南瓜子120克,早晨空腹吃下,两小时后再服槟榔煎液,30分钟后服硫酸镁20克,即可排出绦虫。

  4.治慢性支气管炎:鲜南瓜500克(去皮),红枣15~20枚,红糖适量,加水煮汤服食。此法有补中益气、敛肺气的功效。

  5.治钩虫病:南瓜子、槟榔各120克,共研为末,每日早晚各服12克。或取生南瓜子90克,饭前食下,每日3次,连服一周。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悦读中医,由云南中医编校推荐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