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简述

时间:2014-08-06 15:02 发布人:admin 浏览: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凝聚古圣先贤和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的智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广义的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的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医药行业独有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人文习惯。

  中医药文化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所以与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文化一脉相承、休戚相关:它与饮食文化相结合,发展起了中药汤液、中药药膳;与炼丹文化相结合,创建起了远古化学之源;与韵律相结合,将乐曲作为养生治病之法;与兵法、武术、气功理论相结合,创立起用脏象经络指导辨证论治和习武练功的“仙道神功”。这其中有问答、论述、随笔、案例,有诗词歌赋,有故事戏曲,有神话传说,有俗谚谜语,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和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分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三个层面。精神层面主要是中医学的价值观念,包括中医学对生命、健康、疾病的认知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为医者的伦理道德,中医医院、中医药企业的宗旨、使命、愿景、经营理念;行为层面主要指中医学的行为方式,包括中医辨证方式、治疗方式、养生方式,为医者的医德规范、行为举止,中医医院、中医药企业的行为制度;形象层面主要指中医的表层形象,包括中医院的环境形象,中医药企业的标识、品牌。

  中医药文化,也就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中医使用的是非对象性思维方式。即对事物的看法,从未将人与自然万物分离开来,认为天地与我同心,万物与我并生,天人合一,主体与客体呈同一性。其是以哲学、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望、闻、问、切”,重视“脉象”的变化;中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复方配伍、加工炮制等特点。中药的药性主要有四气五味。四气指的是:寒热温凉;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寒性方面:寒>凉,热性方面:热>温。每味中药都有四气五味,是前人尝百草,历经数千年实践而总结出来的,使用过程中必须遵循: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中药是天然产物,含有多种化学物质,疗效比较肯定,据统计,中草药有12807种,其中植物药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80种,中成药5000多种,方剂100多万个。人类疾病数以万计,而治疗药物、方剂数量更多,可以满足数以万计疾病的防治需求,使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

  此外,中医药还具有防重于治“治未病”的特色、证治中循经辨治的特色、疑难病证治中“扶正祛邪”的特色、以毒攻毒免疫的特色,以及“仁心仁术”的伦理追求和“恬淡虚无”、阴平阳秘的健康理念等。

  中医药学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并自然地得以普及。古代哲学对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如阴阳五行学说、辨证施治直接构成了中医理论。

  中医药学还受到儒、道、佛等哲学思想的影响,高尚圣洁的医学伦理观汲取了儒家文化中的“仁”、“礼”观念,孕育出了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光辉典范。关于中医药的著作有《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脉经》、《针灸甲乙经》、《雷公炮灸论》、《新修本草》,以及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国家组织编制的药局方)、《小儿药证直诀》(以原本形成并保存下来的儿科专著)、《洗冤集录》(法医学专著),元代的《敖氏伤寒金镜录》(舌诊专著)等。

  明代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经过30年时间写成190万字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分为16部60类,载药1892种,附方11096个,附图1160幅。该书对世界的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农学等自然科学和天文学及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代的医药学家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其中716种为《本草纲目》尚未记载的。书中记载了失传的17世纪《白猿经》制射网膏法,用草乌为原料,反复提炼,最后得到冰状结晶。这是我国提取生物碱(乌头碱)的最早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