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学好中医的基础——四大经典

时间:2014-08-06 15:06 发布人:admin 浏览:

  1、《黄帝内经》写于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又叫“岐黄”之书,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在《黄帝内经》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病机、诊治、治疗与预防等问题,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提出了一直沿用至今的整体观,藏象学说,病因学说等,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2、《伤寒论》是东汉年间,“医圣”张仲景所写。《伤寒论》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辨证施治的方法,这种方法后人称为“六注辩证”。《伤寒论》运用汗、吐、下、和、清、温、消、补等八种治疗方法,并创设了诸多沿用至今颇有奇效的方药,称为验方。《黄帝内经》提出了中医的一大特色---整体观,《伤寒论》又提出了中医的另一大特色---辨证论治。

  3、《金匮要略》创造了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辨证论治理论,主要记载了内科杂病的诊治方法。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根据临床表现,而确定致病原因、发病部位、疾病性质以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势利导、标本缓急等杂病的辩证方法与治疗原则,在治疗方法上,介绍有汤剂、散剂、洗剂、丸剂、坐药、吹药、外敷药等多种剂型。

  4、《神农本草》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古代药物专著,形成了中药学理论体系。该书共记载了365种中药,指出寒、热、湿、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质,用四气五味来概括药物性质与作用,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性质的不同选择用药。此外《神农本草经》依循《内径》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来表明药物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本书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关系来说明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